您的位置: 首页 > 肠健康资讯站 > 大咖课堂

孩子的这个基本需求,90%的家长都忽略了

  安全感

  1

  安全感是一种渴望稳定、安全的心理需求,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放心、舒心、依靠、信任的感觉。

  英国精神病学家鲍比JohnBowlby曾提出一个理论——依恋理论,很好地解释了儿童的安全感。

  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(一般为母亲)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。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,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。

  小花刚学会走路的时候,我会一只手五指张开,示意小花牵着我;在小花长大一点后,过马路时,我也会张开手,让她来拉着我。久而久之,在逛商场、街边、游乐场……我只要张开手,即使我没有示意她来拉着我,甚至我都没看她,只要小花会看到、感应到,立马过来拉我的手。小花觉得,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动作,给她带来了安全感和归属感。

  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指出,“婴儿初生,如果受到父母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,特别是母亲,能够对婴儿怀有慈爱的态度,并且这种慈爱是常发生的、一贯的和可靠的,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,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,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。”

  他认为这种信任的获得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成就。

  存在感

  2

  被他人特别注意而产生的感觉。对孩子来说,如果他们看、听、触、想等等各种行为和想法都被允许,就能感受到存在感。

  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在和别人讲话时,会观察他们的呼吸频率,并尝试和对方同频率的呼吸,同频呼吸就仿佛和对方心灵相通,对方的存在感被放大,更容易走进彼此内心世界,这也成了艾瑞克森流派的一个催眠技巧。

  比如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,如果给予ta们以回应,ta们就会觉得开心。当ta笑,妈妈也跟着笑;ta点头,妈妈也点头;ta发出“啊啊啊”,妈妈也跟着“啊啊啊”;ta发出“哒哒哒”,妈妈也“哒哒哒”……虽然小婴儿还不会使用语言来表达,但妈妈仅仅用模仿来回应宝宝的各种“表达”,都会让小婴儿觉得:我跟妈妈同频,妈妈是理解我的!

  所以,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:及时回应孩子。

  研究发现,若婴儿向母亲发出信号,如果母亲在7秒内给出回应,婴儿就不会受挫;若是超出7秒给出回应、或是不回应,婴儿心中就会产生挫败感。总是受挫的话,婴儿会减少向母亲发出信号的次数。

  母亲若回应了孩子的感受,他会觉得自己母亲此时是存在的,所以自己也会有了存在感,所以才会有了很多哲学家、心理学家说的,“你存在,所以我存在。”

  小花5岁开始,我就教她做了一件事,家里吃完饭后把每个人的椅子放到桌子底下,回到原位,小花很欣然接受了这样一份“工作”,并坚持每一天都这样做了。有一天,小花先吃好去洗手了,我刚好站起来顺手自己把椅子放好了,小花看到赶紧跑过来,“妈妈!不是说好我来放椅子的嘛!”有一些小朋友力所能及的家务事,都可以让他们来做,ta会认为“我也能为这个家做很多事的!”,成为“小大人”会让ta感受到很大的存在感。

  认同感

  3

  认同感分为两种,一是公众认可,来自外界对自我的肯定和承认,孩子对这种认可方式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;二是自我认可,对自己的肯定和承认。

  积极的回应&认同,是这样的▼

  妈妈,你看这个小花好漂亮呀!

  “妈妈看到了,真的很好看。”

  ▲家长通过重复孩子的话,让孩子孩子觉得“你认同了ta”,感受到了你与他相同的情绪,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。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,有利于更好地和孩子沟通。

  我们再来看一个反面的案例:

  《超级演说家》中马丁有过一个演讲——父与子的战争,他这样说道:“我爸对我深深地不认同,会从小带给我挫败感,这种挫败感会转化为逆反。”▼

  妈妈,我这次考了98分!

  你怎么没有考100分?

  ▲如果孩子的努力和成绩在父母眼里微不足道,常常会感到委屈、不公平。当孩子认为这是件有趣、高兴的事,告诉了大人,结果收获无关内容的反应、或是消极的回答,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所说的没有意思、甚至会被批评。孩子获得回应的数量和质量,将对他未来的沟通能力有影响,若总是无回应,将来可能会产生沟通问题。

  所有的孩子,都是透过父母的反应来看见ta自己,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ta自己,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……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环境之下,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ta自己。
返回顶部